来源:中国经济网
最近,甘肃省博物馆“神马来了”IP系列的“马踏飞燕”文创产品火爆网络。从年初的“一户一墩”,到如今的“一马难求”,从故宫文创一枝独秀,到全国各地博物馆相继推出“文创雪糕”“考古盲盒”,文创话题一次又一次“出圈”。博物馆文创热已经成为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消费活力的重要载体,难怪网友都在感慨“官方整活儿,最为‘致命’”。
一方面,近年来消费升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有效激发了文创消费的热情。通过挖掘我国丰富多样的文博积淀、非遗资源,文创产品的种类、形式得以不断推陈出新。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愿意为原创内容买单。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群体喜欢在传统中感受新意。衍生于博物馆文物的文化IP,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正精准地捕捉到此类受众的消费心理tangxin。这次甘肃省博物馆的“马踏飞燕”玩偶便是生动案例,它“丑萌”的形象充分调动起了年轻人的好奇心,其蕴含的“绿马保驾,健康出行”寓意,也在疫情逐渐趋缓的当下满足了人们缓解压力的心理需求。
有了市场需求,文创产业自然要把握发展时机、紧跟时代脚步,逐渐走出文博机构“圈子”,汇聚各方力量,让文博“活起来”,让新业态“火起来”。
去年,《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这为文创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如今,文创产业创新发展的脚步越走越快。例如,去年11月,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首款数字文创产品在支付宝平台上线仅50秒就被一抢而空;今年“五一”期间,三星堆博物馆借助当下火热的“元宇宙”概念,出品全球文博领域首部采用混合现实技术(MR)的导览电影《古蜀幻地第一章——青铜神树》;中国丝绸博物馆从2019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三届以朝代为明确主题的“国丝汉服节”,在宣传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出的多款汉服更成为“爆款”。
不过,目前来看,在文创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的“抄袭”“山寨”等“顽疾”仍难以根治。例如,此前“文创圈儿顶流”玲娜贝儿和冰墩墩就都曾遭遇过盗版问题。
对此,我们应当明确,打击盗版的最大底气,来源于正版“给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不可或缺的是创新,最难的也是创新。版权保护之路走起来不容易,激发创新更是难上加难的“活儿”。若是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儿。“官方整活儿”要想不断“出圈”,并且稳稳抓住文创领域的“流量密码”,就必须重视创新、激发创新活力。只有不断完善创新所需要的制度环境,才能打造实力与热度兼具的文创作品,拥抱文创产业发展的春天。(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