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主要指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从事文化产品的理念创新、设计创新、功能创新、研发创新和经营创新的各类人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应该具备复现的想象能力、自由联想的能力、创新的想象能力、鉴赏艺术的能力、创造艺术的能力、文艺编导的能力和策划设计的能力;从多视角出发,研究产学研协同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具体措施;通过“产学研”中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促进文化创意人才与创意产业和科学技术更加紧密的结合,催生新的创意业态和文创产品。
关键词
产学研;文化创意;联动机制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和绿色产业,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新型经济业态的历史选择,而制约和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就是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因此,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尤其需要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产学研协同中实现人才培养的最大效益。
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分类
从纵向的生产链来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在内涵上包括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从事文化产品的理念创新、设计创新、功能创新、研发创新和经营创新的各类人才;在产业领域方面,包括文艺演出管理人才、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人才、影视节目创作、编导和交易人才、动漫和网络游戏制作人才、人工智能人才、会展产业人才和艺术品创作及交易管理人才等。
文化创意作为动词,是指创意者对文化产品的理念创新、设计创新、功能创新、研发创新和经营创新的过程;文化创意作为名词,是指创意者在文化产品的理念创新、设计创新、功能创新、研发创新和经营创新的结果。因此,文化创意体现了文化创意过程与文化创意结果的有机统一。
文化产品理念创新人才,是指对整个文化产品进行宏观把握的创新人才,包括对文化产品所蕴含的文化哲学与产业(经济)哲学的把握,具体表现在:懂得企业应该生产什么样的文化产品,怎样生产和营销文化产品,能够从宏观上把握企业生产特定文化产品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发展理念。这类人才应该具有哲学思维和宏观思维,是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专家或文化产业的总设计师(文化企业策划师),也是最重要的文化创意专家。
文化产品设计创新人才,是指通过科学与美学的艺术设计,对文化产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的人才。无论从产品内容还是产品形式,通过设计创新,力求使产品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文化产品设计创新一定要遵循真善美的原则,确保文化产品真中有善,善中有美,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文化产品功能创新人才,是指对文化产品功能进行创意设计的人才。根据市场对文化产品功能的需求,充分挖掘文化产品的多种功能,努力实现某个或某类文化产品一物多用的市场价值。在创新思维中,文化创意者应该善于开发文化产品的功能,既要优化某种文化产品的功能,尽量使其功能更加优化便捷,又要开发其多种功能。
文化产品研发创新人才,是指研发新文化产品的人才。创意者根据市场对新的文化产品的动态需求,研发消费者需要的文化产品。比如,从传统电视走向数字电视;从纸质媒体走向电子媒体;从电话走向多功能的手机;从20世纪90年代的“286”电脑经过多次更新换代,发展到现在容量大、更加快速便捷的新型计算机等等,都需要文化产品的研发创新人才。
文化产品经营创新人才,是指运用先进科学的理念,通过创新文化产品原料的采购方式,优化产品内容与生产过程,高效营销文化产品的人才,其实质是注重对文化产品经营的整体创新。通过物美价廉的方式获得优良的资源,事半功倍地生产出质量上乘、形式完美的优质文化产品,通过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建设,向市场提供更多的货真价实的文化产品等。
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能源和内在动力,创意产业人才人文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创意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创意产业人才既要具有良好的人格素质、丰富的文化素质、优化的思维素质、开放的国际素质、优良的审美素质、渊博的文艺素质,又要具备复现的想象能力、自由联想的能力、创新的想象能力、鉴赏艺术的能力、创造艺术的能力、文艺编导的能力和策划设计的能力。
(一)复现的想象能力
复现的想象能力是任何创造主体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是主体对经历过的人和事的表象记忆能力,出现在脑海的是对事物的记忆表象,也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想象能力。为了提高复现的想象能力,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平时一方面应该多观察和体验生活,具有比较丰富的人生历练,一方面又要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回忆、总结和反思,由此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复现的想象能力。
(二)自由联想的能力
自由联想,一般具有两种含义:一是联想实验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弗洛伊德进行精神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二是想象力训练的一种思维方式。笔者这里讲的是把自由联想作为想象力训练的一种思维方式。作为创意能力训练的思维方式,自由联想可以有两种类型:一是创意者按照既定的逻辑思维或者常规、常情、常理来思考事物,探索事物的发展变化;二是创意者无拘无束的任意联想,表现在思维方面,就是不拘泥于常规、常情、常理,而是可以大开大合,天马行空,自由驰骋。
(三)创意的想象能力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为具有创意的想象能力。创意的想象能力离不开创意者创造性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想象力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通过“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神与物游,创造出新的形象。一方面可以“有中生有”,即从生活真实上升到艺术真实,生活真实是“有”,艺术真实也是“有”,是一种新的“有”;另一方面,创意者可以无中生有。
(四)鉴赏艺术的能力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应该具有鉴赏艺术的能力,这是由文化产业的特点和性质所决定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只有具备较高的鉴赏水平,才能有利于鉴赏艺术作品,有利于学习优秀艺术作品的创作经验,从而激发自己的文化创意。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只有具备鉴赏艺术的能力,才能够在艺术欣赏中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在感受作品艺术魅力的同时,更好地从事文艺编导的创意工作;相反,文化创意者如果不懂得鉴赏艺术,就不可能具有艺术创作的能力,也不可能做好文艺编导的创意工作。
(五)创造艺术的能力
文化创意本质上是要有新的创意,即创新。文艺作品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支柱类型,文化创意者理所当然应该具备创造艺术的能力。文化创意者不但应该懂得文艺创作的基本特点和基本规律,而且还应该具备创意写作的基本能力,只有这样,创意者才可能根据文艺创作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编导,包括编写、改编、导演等;否则,就是外行领导内行,就会违背艺术创造规律,客观上难以产生好的文化创意。
(六)文艺编导的能力
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大量的文化创意来自文艺编导的创意工作。拍摄电影故事片、电视剧、组织各种类型的文艺节目等,特别是拍摄电视连续剧,尤其需要高水平的文艺编导。编导需要具备对作品的整体架构能力,包括作品内容与结构的和谐统一,人物线索的脉络,理清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做到张与弛、高与低、浓与淡、显与隐、密与疏、实与虚等范畴的转换与统一,做到主导风格与多种风格变化的和谐统一。编导其他文艺节目,既要注意把握节目的总体风格和主要内容,又要注意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与变化性,比如壮美与优美的转换等。
(七)策划设计的能力
策划设计贯穿于文化创意的全过程。文化创意中的策划设计不仅仅是体现于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而且蕴含于文化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从文化产品最初的原料→研发主体→研发过程→研发结果→市场营销,整个过程都要体现出文化创意者的策划师设计。当然,文化创意者可以是一个人,也可能是很多人构成的创新团队;对于一个文化创意者来说,他的创意可能体现为策划设计产品的某个阶段,也可能体现在多个阶段,这要根据文化产品研发的需要以及创意者个人创意能力的大小来具体决定。
三、产学研协同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具体措施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文化产业人才的核心部分。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产学研三位一体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最佳方式。
(一)建立产学研协同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联动机制
建立产学研协同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联动机制,对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tangxin
从产学研建立联动机制的角度来看,产学研三方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组成董事会或者其他联合机构,建立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合作机制。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及其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产学研三方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能力,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为了实现产学研联动机制效益的最大化,根据最优化原理,文化企业可以为联动机制的运行提供必要的经费,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提出企业的发展愿景、产品研发项目、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现实需求以及未来需求等;科研机构结合自己的科研条件、科研能力和企业的需求,具体展开对接并进行研究;高校因为既有人才培养的能力也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一方面承担相应的委托项目,一方面修正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方案。
产学研三者联动时,应该定期召开协作会议,相互沟通信息,根据互惠互利、共生共荣的原则,通过头脑风暴,不断形成多元智慧,激活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合力,提高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水平。
(二)产学研联合建立文化创意研发机构或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训基地
从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角度来看,文化企业可以根据企业条件和需求的实际情况,向科研机构和高校提出拟培训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需求目标,产学研三方联合建立文化创意研发机构或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训基地。
文化企业在考虑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时,一定要有系统思维、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涉及文化企业多个层面,从文化产品的设计、研发团队的组成、生产过程以及营销过程全方位都需要文化创意人才。因此,文化企业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广开国际视野,制定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规划。
(三)高校要根据文化企业对创意人才的需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文化产业本身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而文化创意产业则是文化产业的核心部分糖心vlog入口。从各类学校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来看,高校教师的优势是文化创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比较扎实和比较系统,但缺乏文化企业的实践经验。为了提高学校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质量,学校应该自觉加强与文化产业企业的联系,及时了解文化企业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需求,支持学生到文化创意企业实习和调研,把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与企业对文化创意以及创意产业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
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实践来看,高校应该在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教育体系中发挥主体作用。创意,本质上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和谐统一,因此,高校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培养内容创意产业人才中,高校具有独特的师资优势和良好的氛围;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关键,高校在课程设置与实践创新中,应该特别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开发,尤其是要注重对学生各种潜能的开发;激发创意,需要把放飞想象力与思维聚焦和谐统一起来,把辐射思维与辐集思维和谐统一起来糖心vlog。高校在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方面,应该高度重视文学创意写作学科的建设,开设故事建构等创意写作训练系列课程,可以招收创意写作方面的硕士。
此外,高校还可以根据企业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需要,一方面对企业的文创人员进行提升性的培训,包括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的培训、国际视野下的文化创意案例分析、文化创意思维的拓展等;另一方面,聘请企业的文创人员和科研机构的专家为学生举办讲座或指导学生的创意设计等。
但根据笔者的调查,高校在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时最明显的短板就是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非常短缺,尤其是缺乏既有高深的文化创意产业理论造诣,又有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的实践经验的高水平师资,这在客观上必然制约和影响高校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科研机构要对文化企业的产品研发提供科学理论和技术的支持
科研机构为了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也应该与文化产业企业和学校相结合,把学术创新与文化产业的需要和学校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避免关起门来搞科研的倾向。
为此,文化企业一方面可以把企业对产品的研发创新需求委托科研机构,让科研人员进行有的放矢的开展科学研究,或者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与企业的研发人员联合攻关;另一方面,企业的文创人员也可以参与科研机构的学术研究,通过提升科研水平,反过来指导自己的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研发、创意营销等。此外,科研机构的专家还可以与高校的专家一起联合为企业举办文创人员的培训班,形成联合培养人才的联动机制。
(五)产学研联合成立文化创意团队
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文化原创能力,即缺乏具有文化产业创意的各类高级人才,尤其是缺乏高水平的创意团队。
从美国创意团队建设情况来看,美国硅谷的高新企业有两种创意团队:第一种是由文学艺术家等从事人文科学的专家学者组成创意团队,其任务是对创意进行自由的想象,不需要逻辑性,也不需要考虑成本和技术等经济问题;第二种是由自然科学家组成的研发团队,根据第一种团队提供的自由想象的“成果”,运用自然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和论证,考察其可行性。实践证明,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组建这两种创意团队,非常有利于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的优化互补,有利于形成创意的合力。
(六)支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大胆奇思遐想
文化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在尊重文化规律和科技规律的基础上对创意进行的探索和创新,特别需要创意者打破常规常理,而进行不拘一格的奇思遐想。
从文化创意的形成过程来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一般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定势,不循规蹈矩,不墨守成规,而是对于新事物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敢于突破常规,敢于创新,思维超常独特。
古罗马美学家郎吉弩斯在《论崇高》中有这么一段话:
“过去超凡伟大的作家,总以最伟大的写作目标作为自己的目标,认为每一细节上的精确不值得他们的追求;他们心目中的真理是什么呢?在不少真理之中,有这么一条真理:作庸俗卑陋的生物并不是大自然为我们人类所订定的计划;它生了我们,把我们生在这宇宙间,犹如将我们放在某种伟大的竞赛场中,要我们既做它的丰功伟绩的观众,又做它的雄心勃勃、力争上游的竞赛者;它一开始就在我们的灵魂中植有一种所向无敌的,对于一切伟大事物、一切比我们自己更神圣的事物的热爱。因此,即使整个世界,作为人类思想的飞翔领域,还是不够宽广,人的心灵还常常超越整个空间的边缘。当我们观察整个生命的领域,看到它处处富于精妙、堂皇、美丽的事物时,我们就立刻体会到人生的真正目标究竟是什么了。”(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29页。)
郎吉弩斯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创新思维作为文化创意的重要特征,就在于对现实思维的超越性,蕴含出一种对存在的超越,甚至是对宇宙的超越,因为“即使整个世界,作为人类思想的飞翔领域,还是不够宽广,人的心灵还常常超越整个空间的边缘。”这是多么富有创造力的伟大想象!又是何等的奇思遐想!
从文化创意的本质内涵来看,文化创意特别要求体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文化创意者在展开奇思遐想的时候,应该紧密结合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交叉,进行新的思维聚焦。通过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促进人文与技术的融合等,创新文化技术新业态。比如围绕CT文化技术、IT信息技术、NT纳米技术、BT生命工学技术、ET环境技术、4D打印等,融入文化元素和审美元素,促进新媒体下影视艺术、动漫与游戏的更新换代,创新数字媒体,开发数字化模拟演出、舞台转换、智能音响等舞台装置技术,创意者的奇思遐想具有科学技术的依托,能够充分展现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内涵。
从激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奇思遐想的角度来看,产学研应该成立文化创意团队,一方面鼓励思维创新的“大兵团作战”,运用“头脑风暴法”,进行思维互动,建构具有较大规模或一定规模的“智力磁场”,激发群体的创意;另一方面,鼓励个人在创意方面“单兵作战”, 在个人最自由、最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不拘一格,随心所欲点燃星火燎原的创意火花。
(七)创造有利于激活文化创意的人文环境
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和激活文化创意,应该创造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创新的人文环境,因为创意产业人才的本质特征在于其创造性,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文化创意能力的文化人才。
从宏观环境来看,要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政府应该通过新闻媒体舆论等,在价值观上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文化创意的巨大价值,引导社会和文化企业充分认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特殊贡献和长远贡献,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应该采取激励管理、弹性考核和长远评价,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创设良好而又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企业环境,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在思想上松绑,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创造力的喷发提供实现的土壤和舞台。
从微观环境来看,文化企业应该为文创人员提供能够激发创意的具体环境,积极鼓励创意人员结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大胆批判,大胆设疑,大胆突破,大胆创新。应该允许和鼓励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大胆试错,把“失败是成功之母”真正用于激励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创意探索上,才能够从根本上克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知难而退、恐惧失败的后顾之忧。
文化创意实践证明,产学研形成联动机制,联合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有利于促进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科技化的结合,有利于促进创意产业与科学技术更加紧密的结合,催生出新的创意业态。
参考文献
1.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蔡荣生、王勇.国内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8).
3.高红岩.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创新内涵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6).
4.厉无畏. 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城市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J]. 科学发展,2014,(2).
5.邱高会. 集聚视角下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
6.王学人、杨永忠.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研究[J]. 经济体制改革,2014,(7).
7.昝胜锋.泺尚·创意中国调研报告2014[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
8.周蜀秦、李程骅.文化创意产业驱动城市转型的作用机制[J].社会科学,2014,(2).
本文作者薛永武,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山东省高校干部与人才研究基地主任,主要研究文艺学、美学和人才开发。